賢德醫院
關於我們 醫師陣容 衛教保健 治療須知 最新消息 社區推廣 訪客留言
最新消息
 
【最新報導】水中物理治療─增進腦性麻痺兒童的行動力
發佈日期:2014.09.26    

水中物理治療─增進腦性麻痺兒童的行動力
腦性麻痺病患在胎兒或嬰幼兒時期,因腦部的永久性損傷,使得動作發展、姿勢控制與日常活動出現障礙;除此之外,也連帶影響病患的感覺、認知、溝通與情緒表現。腦性麻痺兒童因活動量少,長期處在靜態的坐式生活,漸漸出現身體適能不足現象,這些負面影響都會提高肥胖、骨質疏鬆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另外腦性麻痺兒童行走速度慢且損耗較多能量,行走效率差、容易出現疲勞與慢性骨骼肌肉疼痛,這些都會影響他們的生活品質。
近年來歐美國家推廣腦性麻痺水中物理治療(physical therapy in water),其理念主要是利用水的物理特性─阻力與浮力,來訓練腦性麻痺兒童支撐姿勢、改善平衡與協調能力、降低關節負重、提昇肌肉正常張力與攜氧能力、增加心肺功能與耐力,讓他們逐漸適應陸上活動。若將遊戲概念放入訓練計劃中,更可促進學習動機,提昇活動樂趣。
有研究針對腦性麻痺兒童設計為期10周的水中物理治療計畫,每周3次,每次45分鐘。訓練計畫內容有牽拉運動,下肢肌力訓練、水中行走訓練、水中跳躍、水中平衡訓練及浮板踢水,結果發現訓練後這些兒童在行走效能上有明顯改善,也不容易出現疲勞現象。研究指出,水的向上浮力除了可減少地心引力對關節負重的影響,降低活動困難程度;水的阻力也會使肢體動作緩慢,讓腦性麻痺兒童在充足的反應時間內學習正確的動作模式與行走步態,增加行走效能與學習自信心,這些效果是陸上運動無法作到的。
若腦性麻痺兒童下肢功能差,無法執行行走訓練,可利用水溫及漂浮訓練,放鬆不正常的肌肉張力。利用水流衝擊,給予肢體關節感覺刺激,增加身體意象與身體概念,幫助關節活動。親水性活動如水面吹球、水中吹泡泡,來促進口腔肌群控制能力與心肺功能。
炎炎夏日,若想到清涼消暑的方法,孩童們最興奮的就是前往泳池戲水,腦性麻痺兒童也不例外,但礙於台灣社會現況,各縣市尚無法提供這些孩童們一個專業、安全且溫和的水域環境作為治療及游泳訓練使用,冀望各縣市政府日後能提供這些孩童們一個專業、安全且溫和的水域環境作為治療及游泳訓練使用,也讓他們多一個休閒娛樂的場所選擇。
賢德醫院物理治療師 李世明(刊登在103.08.25自由時報健康專欄 )